九游体育:艺术家们是如何拍摄时尚摄影的?(上)
最近,我在不同地方(公众号、朋友圈、杂志)同时看到了几位从事摄影创作的艺术家朋友与品牌合作所拍摄的商业时尚照片。尽管作为广告功能的照片呈现在人们眼前时所传递的信息与艺术家们以往的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但从照片中却还是能够感受到这些具有商业需求的照片与他们个人创作间气质一致的地方。
由于摄影在漫长发展的长河中走到今天,在实际的应用里已经将“类型”划分地日趋稳固,换句话说,尽管同样以摄影为媒介的不同使用者在职业化实践里的交集时常也是微乎其微。而实际上,如果时间回溯到1930年代,广告传播领域其实就已经慢慢拥抱“艺术创作”来折现成一种“创意”。“将为具有天赋的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尤为广阔的创作领域”,这是德国顶级艺术杂志《应用图像》在1929年宣扬的口号。也正是那个时期,许多摄影师开始自我消除“表达”和“商业”之间的差别了,涌现了如曼·雷、爱德华·斯泰肯、保罗·奥特布里吉等一批摄影师将创作与商业的结合。
商业广告摄影的子题材自然少不了时尚摄影,毫无意外,时尚摄影起源于时尚之都巴黎,早在19世纪初期,就有摄影师为巴黎的一些杂志拍摄时尚照片和名人肖像。20世纪20年代,《时尚》杂志开始从社会新闻画报转型成为时尚类的杂志,大量刊登符合精英阶层品味的优雅服饰照片,这是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现代时尚摄影的契机。在“这类”照片中,除了要符合品牌的基本审美调性外,它如何能够吸引购买者购买成为首要突破的问题,摄影师们将精力投入在对模特、服装、姿势和整体气氛等等一系列尽可能调动人们眼球的视觉塑造上。
在这期话题里,我们刊登了来自冯立、林志鹏(编号223)、刘树伟、木格、王轶庶、袁小鹏、张家诚、朱岚清、张剑(311)九位创作者近期为各个品牌和杂志所拍摄的时尚照片,并就此话题进行了访问,来聊一下关于时尚摄影以及商业和他们自身创作之间的思考,文章分上下两期推送。(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首字母顺序出现)
假杂志:最近看到你为System magazine拍摄了一组时尚照片,感觉怎么样?
冯立:感觉非常刺激也非常烧脑。两天之内同时为SYSTEM和VOGUE BRITISHI两个杂志完成了20多个品牌、40来个的LOOK,参与拍摄的模特达到20多个。在此之前从没有这样的拍摄经历,每一次拍摄都是脑经急转弯,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最后的一气呵成甚至意犹未尽,整个过程太疯狂太美妙了。
假杂志:在通常的商业拍摄中,摄影师们时常要根据商业目的进行一些拍摄上的妥协,以至于成品照片有时看起来像是一种个人作品和商业产品的折中物,对此你怎么看?对于这次杂志邀请的拍摄你们是怎样沟通的?
冯立:很荣幸第一次时尚拍摄就跟SYSTEM这样非常有影响力的国际时尚杂志合作,团队所有的小伙伴也都是业界资深人士,他们给了我非常自由的发挥空间,从一开始就尊重我的想法,甚至拍摄的地点也选在了我日常拍摄的环境,我完全不用顾及或者妥协什么,整个合作过程非常高效、非常愉快。
假杂志:在你看来,自己拍摄时尚照片与个人创作之间会有明显的界限或不同吗?
冯立:实际上,很久前我就隐约意识到自己的照片并不是那么“难看”的,它们同样也是可以时尚的,就像去年在巴黎拍的照片同样还是很白夜。我个人从来没有觉得所谓的跨界,一旦可以自由的拍照,也就没有什么界限了。白夜还是白夜。这次拍摄的照片和我自己的作品并没有什么区别,很多照片甚至可以直接放到我的白夜里面去。最后在杂志上呈现出来的内容其实也加入了我的白夜系列中一些照片在里面。
假杂志:似乎看到过这些照片的人都对此评价很好,有想过之后多花一些精力在时尚摄影的领域上吗?
冯立:早在去年我就签约了伦敦的时尚机构CONCRETE,他们全球代理我的时尚拍摄。大家对这次的拍摄结果感到兴奋,希望未来的日子我可以在更多的领域里面享受和挥霍摄影的自由。
假杂志:作为摄影师的身份,自己最早是如何与“时尚摄影”建立起联系的?可否谈及一下这方面的经历?
林志鹏:早期我从事时尚、生活方式、创意、编辑的媒体工作。那个时候就接触时尚体系,偶尔也客串给就职的杂志拍一拍片,加上身边其实有不少从事时尚工作的设计师、造型师等朋友,比如2005年就和UNITED NUDE鞋子品牌的设计师认识,他很喜欢我的作品,于是我们有crossover拍摄一些创作片,时尚摄影并非我主要涉及的领域,但是因为我的摄影风格,跟时尚其实也可以有很好的艺术结合,像这种拍摄,不涉及商业成分的话,很多时候还是当做个人作品在创作。
假杂志:如果我们从图像性这个比较本体的问题出发,你的个人创作和商业委托在视觉上实际是同处在一个体系之中的,你如何看待个人创作与商业委托两者之间的界限的呢?
林志鹏:视觉上可以说即为一个体系,然而从内容创造上来看,还是有很大差异。我接到的商业委托的时尚拍摄其实不多,一来我不愿意为了所谓“时装大片”的调性而去屈就自己既定的想法和风格,二来商业委托存在了交易性质的成分,并非所有委托都能充分尊重你过于“艺术”的创意。不过幸好,我能接到的委托的拍摄,也都比较尊重和看重我的影像,毕竟我的摄影的基调还是比较本我的,而非商业市场普遍的视觉走向。
林志鹏:最愉快的合作,其实就是你情我愿,对方委托给我了,任由我自由创作和发挥,我可以当做作品来拍,而非一心迁就为了呈现品牌最市场化需求的调性而去做。不过不是所有委托都是提供100%创造空间给到我的,的确会有影响和消耗,比如有些本可以用在作品里面的灵感,被无意用到了没法当做作品的商业拍摄中,这样我会觉得憋屈。这种委托,我会慎重考量,再决定是否接。当然,费用很理想的话,自然不会拒绝。
假杂志:在进行商业委托拍摄的工作时,会有哪些提前的准备?或者说有别于个人创作不一样的地方?
林志鹏:商业委托拍摄不像个人创作那么随性自由,涉及到合作团队、时间和费用,自然需要尽量多地做好创意构思、拍摄方案、道具、模特、场地等等。这样很费力也费劲,比较没意思,我更倾向于即兴的创作,哪怕是商业拍摄。这些都取决于委托人和客户一方的信任度,以及给到的自由度了。
假杂志:其实早在1930年代,各类杂志就已经比较拥抱作为艺术创作者来掌镜拍摄时尚照片了。而对于品牌、杂志邀请艺术家进行商业委托拍摄、创作这件事情目前在国内似乎还是少数中的少数?就目前你经历的现状而言,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林志鹏:的确还是少数,特别是在中国。以我早年做杂志的经验,我已经是在符合商业杂志的体系里面去发挥最大的艺术诉求了,结果还是走得太前而导致没法完全成就自己的杂志理念。现在其实有很多进步了,杂志或品牌还都是开始接纳纯种艺术的元素,但还是远远不够,有些哪怕是看似开放的胸有艺术情怀的品牌和杂志,一旦在邀约艺术家拍摄的时候,还是畏手畏脚,毕竟市场体系在那刚着,消费者和读者的审美接纳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比较愉快的合作,其实是品牌、杂志的艺术项目合作,而非委托拍摄。
假杂志:在这次我们采访的几位艺术家里,你有着丰富的拍摄时尚摄影的经历。可否谈及一下自己与时尚摄影最早是如何建立联系的吗?
刘树伟:其实就是因为关注年轻的设计师,他们的创作也是对我们当前文化的表达,有一些革新性。所以早期就很自然合作了,最早拍的一些都是并不参与售卖的系列。可以说,从初始就没有为商业而拍这种思维来操控我。而之后,也因为我非常选择性地拍,也就得以保留了自身特质。
刘树伟:因为我并不把时尚和艺术看做对立的,他们都只是文化的不同侧面表现形式,所以对我而言,也就没有界限。而且有时候我宁愿选择在这样一种框架下,伪装和隐藏自己所做的,也获得某种广泛的自由,例如friendship and the pink triangle 那组。当然如果观者只看到时尚,我也不在乎,没关系只是你错过了一些其他层面而已;而他人误解出的我,也是某种创造行为。
假杂志:拍摄时尚照片的时候,会考虑一些更加契合“时尚式拍法”的某些规范吗?
假杂志:去年你有为“單農”拍摄一个以服装为主的系列照片,从照片的视觉性来看,它们还是与你往常的创作有着一致的气质,当时是何如沟通这次拍摄的呢?以及自己是否有做一些和自己平时创作不一样的准备?
木格:“單農”特邀摄影师创作计划是由项目的艺术总监夏楠女士发起的,命名“迴聲”。在合作之初的沟通中,给我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创作:是以服装为介质,用自己擅长的摄影语言。这样合作的方式特别好,我不是单独为了“单農”的服装而拍摄,而是在创作中寻找到合适的契合点。
比如:在《山水》这一次拍摄中自然中的山石作为创作的背景,而服装只是与山水对话的一个基本的元素。而在《风物》的这次拍摄中选择了青城山作为创作的背景,和模特在山间闲逛,远山、灵光、风物、组成了生活最本真的存在。
这半年来一系列的拍摄,我选用了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创作的背景,服装的介质作为我对话自然的一个元素,它不是核心,自然的气息是核心。所以对于我来说,准备都是一样的,而部分作品也成为个人项目《尘》的新作品。
假杂志:可否借着这次合作谈谈关于商业委托和个人创作之间的考虑吗?比如,既然它们之间有着某种一致性,那么这两种类型的创作在你看来是否有哪些明显的界限?
木格:我并不是以商业委托作为谋生的手段,所以商业委托的合作契机在于对方尊重我的拍摄方式,以致于商业委托和个人创作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如果对方需要某种特定图示的图像,那找我来拍摄并没有意义,因为我不擅长。
假杂志:除此之外,作为摄影师身份,类似商业、时装等等委托工作会占怎样的比重呢?
木格:并没有特别占用我的创作比重,也不会拒绝和排斥商业、时装等等委托工作,但是创作的方式由我主导是合作的前提。
*感谢所有参与采访的艺术家,在下一期中我们将刊登来自王轶庶、袁小鹏、张家诚、朱岚清、张剑(311)五位创作的时尚摄影作品,并依旧就此话题展开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