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新南浔|“爆改”羊圈00后养蟋蟀年入近千万元
“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的湖州南浔土润而物丰,自古为鱼米之乡。南浔天然条件优越却从不固步自封,桑基鱼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创新基因始终根植于农业。
创新的人,做创新的事。在这里,一群被称为“新农人”的年轻人,正用变革的思维和现代技术重新定义农业,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新农人带来农业新玩法。本系列报道将深入了解“新农人”的生活和工作,探索他们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设备等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同时也在努力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我们将通过他们的视角,观察农业与科技、环保、乡村振兴等议题的交汇点,展现新时代农业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我们将带您走进南浔“新农人”的世界,一同感受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农业的执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从南浔和孚镇四联村道转弯,沿着一条铺满云朵的小路,就能进入沈俞豪经营的云朵农场。一点也不像想象中的农村——山川依傍、村郭环邻间,一座曲线优美的白色建筑位于其中,周围是整片的绿色草坪。
“这部分是商业拍摄、餐饮、办公区域,走,带你去养殖场看看。”沈俞豪领路,走几步就到了农场的养殖区域。
养的不是牛羊猪,是200万只蟋蟀。整齐划一的养殖箱叠放在恒温恒湿的板间里,没有传统养殖场的恼人气味,只有“啾啾啾”的虫鸣声。
一年多前,这还是一大片羊圈。从养羊到养蟋蟀,沈俞豪向澎湃新闻()聊起农场的变身始末。
2003年出生的沈俞豪从小就在农场长大,他说,这片土地有他的童年,也有他的热爱。母亲经营的300亩场地原先养着上万头湖羊。从大一起,沈俞豪就参与农场经营,开明的母亲也乐于采纳他的一些建议。
“单纯养羊利润其实不高,不能墨守成规。”两年前,平时就喜欢建筑、摄影的沈俞豪得知,湖州电商发达,但很多网店找不到合适的商拍场所,要驱车到杭州、上海拍摄。为什么不利用农场资源,建一个拍摄基地?说干就干,他联系设计公司、施工团队,一座全新的云朵农场出现。
澎湃新闻去采访时是7月的工作日,在农场拍摄的商拍团队就有十来组。“拍摄童装的网店比较多,有很多店每周都来,还有一些户外品牌、汽车品牌的商家也会来拍广告,专程来打卡拍照的年轻人也不少。”沈俞豪说,仅商拍一项,就能给农场带来可观收入。
“爆改”没有到此为止。白云农场商拍基地运行后,养殖场的那一万头羊却成了“烦恼”。常有客户投诉,农场景色很美,可养殖场的气味影响感官。
“其实我在农场改建开始,就在寻找更绿色环保的养殖产业,意外发现了可以养蟋蟀。”沈俞豪说,别看蟋蟀密密麻麻的,实际养起来很卫生,饲料主要是玉米粉和干净的菜叶,没有污染和异味。一只蟋蟀从虫卵到成虫大约1个月的时间,在保持室温30摄氏度的情况下,不受季节影响,全年均能循环养殖。
虽然年轻,可沈俞豪做事很稳重。在得知蟋蟀养殖的优点后,他先仔细做了市场调研,发现确实是片供不应求的“蓝海”。又专程去外省,了解并打通了销售链路,学习了饲养经验,才开始尝试。
他了解发现,蟋蟀不仅可作为中药材,而且营养价值十分高,每100克蟋蟀的蛋白质含量大约在65%到70%之间。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发布的《可食用昆虫:未来食物之选及其养殖安全》报告显示,蟋蟀在同样时间段内生成的蛋白质是牛的6倍,羊的4倍,猪和鸡的2倍。不仅如此,蟋蟀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除了做成菜品,蟋蟀还能通过深加工做成巧克力、饼干、蛋白棒等食品。
2022年,沈俞豪在农场外搞了一片500平方米的“实验场”,小规模尝试,就尝到了甜头:每斤蟋蟀可以卖14-15元,第一个月养殖的蟋蟀全部卖出后,除去成本赚到了30万元利润。实验成功后,沈俞豪开始扩大规模,逐步将农场的湖羊“转化”成蟋蟀。至今年6月,羊圈全部清空。
“去年的蟋蟀养殖面积是10000平方米,算下来一年利润近千万元。”沈俞豪没有把这条致富路径藏着掖着,反而发动周边村民一起养殖:“村里有不少老人,自家有空置场地,最小60平方米就能养殖,我们提供蟋蟀苗和饲养方法,养大的蟋蟀统一回收销售,已经带动了30多户村民加入,每户至少年增收5万元。”
沈俞豪告诉澎湃新闻,目前养殖的蟋蟀80%用于制作中药材,也有小部分面向餐饮市场。在他的规划中,蟋蟀还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日本、欧洲已经有将蟋蟀深加工的成功案例,我也在积极寻找合作方向,往食品、宠物饲料等方向努力。”
不仅用蟋蟀带动周边农户。去年底沈俞豪又跟村里又流转了100多亩土地,让更多的村民来到农场从事布景造景、修剪草坪、照料小动物等工作,以多元模式助力家乡发展。
“除了村民帮忙,我们核心团队有7个人,平均年龄25岁。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对我们来说,打造出一个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不仅是对乡村价值的重新发现,也是对青年力量的充分展示。”他认为。
在这群年轻“新农人”看来,南浔是长三角青年入乡创业的首选地,“我们相信,坚持创新思维、勇于实践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将越走越宽,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感受新农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