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体育:戚颢:行进中国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摄影,到今天将近40年。这也是中国变化最大的40年,从这个古老国度刚刚打开开放的大门,到全球化浪潮中的搏击,再到如今身处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并存的机遇与挑战……在一个国家砥砺前行的步步脚印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路上。
《行进中国》就是我近40年拍摄的富有时代感的人文街景。我将镜头长时间地停留在城市公共空间,对准每一个普通人,也以普通人的身份去关注、去体验、去记录,去思考巨大的变迁如何影响百姓日常,普通人的点滴努力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希望以寻常的景象展现时代发展的图景,从琐碎的细节中捕捉中国行进的足音。
改革开放不到十年之际,“扫街”的概念在国内并不普遍,风景摄影和沙龙摄影才是主流。胶卷很贵,不拍人像,不搞艺术创作,街拍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浪费。彼时我没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拍照纯粹是兴趣,全凭感觉拍下了很多日常。
后来当了摄影记者,做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时,我常常会整理最早拍的那些照片,通过前后对比,反映时代的变化。我发现,曾经稀松平常的瞬间,在时光的洗礼中变得越来越难能可贵。种种细节见微知著,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通过报社这个平台,我有机会和全国各地的知名摄影家交流,又在英国博尔顿大学拿到摄影硕士研究生学位。我越来越确定,纪实摄影的价值不是“艺术感”,而是画面中丰富的时代信息。因为“艺术感”太容易被复制、被不断更新换代的科技超越,而多年前有意无意定格的日常街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滚滚巨流中,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过去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
所以我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扫街上,把镜头对准真实自然的世态万千——我将城市公共空间当成自己的工作室,将一个个单独事件或专题的拍摄,转向了在更大空间内的随时记录和持续思考。于是,随时处于工作状态,不管是用手机还是相机,只要在行走,我就在拍摄。
街拍,当然不是毫无目的地拍摄,而是拍时代特征。仔细观察,店面、广告牌、交通工具,甚至衣服上的LOGO……它们都在“说话”,具备再解读的可能性,仿佛一串都市内部的密码,营造仪式感的同时,带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虽然拍的时候,未必知道它的“意义”,但时间的流逝,会让你看到变化;数量的积累,会让你发现问题。
拍得多了,你会发现,各类交通工具承载的人物的故事和命运,也能表现城市的前行步伐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以火车为例,从之前寒风大雪中排长队买票,到今天智能出行,身处其中时或许浑然不觉,但把这几十年的照片连起来看,就可以听到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声音。还有电动车,一张两张的超载、炫技,或者你觉得有趣,但拍摄过种种惊险时刻后开始关注电动车安全问题,然后以十年的时间跨度,记录电动车的出格瞬间,反思其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身处巨变的时代,大步前进的沿途风光和现实矛盾的交织纠缠,精彩画面无处不在——只要生活继续,题材永远不会缺;只要走下去,好照片会源源不断。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关于“人”的照片总是最打动人。所以我照片的主角都是公共空间的人,像你我这样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街拍就是把人放在最自然的环境中,让细节反映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遗憾、希望,还有在人们身上留下的印迹。我希望所有照片背后蓄积着更为深厚的积淀,不但有最真实的社会形态,也有自己内心的情感经历。毕竟,反映人的情感和命运的照片最有价值,即使普通,也总能勾起共鸣。
40年“行进中国”,希望它可以成为记载社会信息的影像档案和探究历史规律的文化工具。即便不懂摄影的人,面对这些画面也会产生共鸣。因为社会变迁中的寻常面孔,让每个人听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声。
1970 年生,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高级记者,第二届浙江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从事摄影创作近四十年,先后四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六次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多幅作品在全国摄影艺术展、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中入选获奖;出版摄影著作六部。他长期关注新闻纪实类专题,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他的摄影作品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特征,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现场感,视角独到,充满人文气息,弘扬时代强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