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览|15位中国摄影艺术家看见更丰富的法兰西
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2024年5月31日,展览“看见法兰西”在上海碧云美术馆正式开幕。该展由复旦大学教授顾铮策划,陈箴、冯立、高岩、黄永砅、陆元敏、刘勃麟、沈远、孙瑞祥、徐敏、惟祺、王度、严培明、杨诘苍、姚瑶、张海儿,15位摄影家与艺术家或是短暂旅行,或有过一段甚至更长时间的居留生活,他们用各自的作品,展现了具有视觉修养及主体性思考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法国的,这些作品中,法国不仅呈现出时尚浪漫的理想一面,亦与每个个体碰撞,擦出了独有的火花。
2024年5月31日,上海碧云美术馆“看见法兰西”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展览从张海儿于1988年在巴黎拍摄的一组系列开始,歪斜的柱子、动荡的车厢、还有夜色中的朦胧形象,这些黑白照片里的事物看起来并不稳定,与此同时,时而出现在前景的脚或快门线又在确证自我的在场。系列因此像一面镜子,成为这位来回中法两地工作生活的摄影家对自我状态的一种认知。
2024年5月31日,上海碧云美术馆“看见法兰西”展览现场,张海儿作品。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不远处,上海本土摄影家陆元敏于2010年在里昂拍摄的系列以照片流的方式铺在墙上,上海世博会期间,陆元敏因中法艺术家异地交流创作了这个系列,它们的排置感觉像从如今手机相册里抽取的一部分,把一段旅行经历和引起旅者兴趣的片段不加修饰地呈现出来。相比今天各种高清图像,当时低成像质量的数码相机所带来的低像素和曝光过度也应了陆元敏对化成影像的记忆质感的判断。现场,陆元敏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他说自己带了一台“果冻”相机,由于需要用到5号电池,装电池时要用螺丝刀拧开盖子,结果螺丝刀在机场被查,闹出了笑话。
摄影师孙瑞祥曾是一名模特,工作之余,他用借来的单反相机拍下了巴黎时装周的花絮。黑白影调乍一看让人联想到莉莲·巴斯曼(LillianBassman)的高反差照片,但细看这些照片,情绪化的氛围营造倒是其次,它们更接近于被包装过的时装周现场记录,带有摄影师本人的视觉趣味。
2019年,冯立去了法国,三个月的驻留时光,他用闪光灯与巴黎的白天相遇,与街头的人相遇,异国情调被短暂的亮光赋予了舞台感,而被选择登上照片舞台的人似有若无,或完全没有觉察到冯立的镜头,两者(拍摄者与被摄者)皆沉浸在自我状态之中。
2024年5月31日,上海碧云美术馆“看见法兰西”展览现场。图中左侧为冯立作品,右侧为姚瑶作品。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同一展厅里,曾在法国留学的摄影师姚瑶把她拍的方形照片置于框中,并在每张底下配下一段手写法文,图文清新明媚,它们被精致装裱,就像记忆被做成的琥珀,包裹着法式生活。“我拍下了法国南部的夏日。夏天是法国的精华,艳阳、蔬果、节日、友人,还有放松的心情。”用姚瑶自己的话说,她以这些作品纪念自己在法国南部度过的惬意时光。
Bernard 70岁生日餐桌的装饰,《法国夏季》系列,2019。姚瑶作品
2006年,留学法国多年的高岩把镜头对准了当地移民出入的行政、文化、商业和私人空间,这些无人空间里的陈设无不沉默地透露着一种被营造出的,融合了安稳与临时,温暖与冷淡的气息,彼时,高岩有感于身在异乡所引发的模糊的身份认知,他以这组冷静克制的摄影系列《夹层》回应心中模棱两可的状态。与异国的短期相遇容易激发好奇心,驱使人们尽可能地留住值得记录的东西,但相比在“有限的计划时间”内遵循自己轨迹的摄影师观察,那些有着更长居留经历的人——诸如高岩这样的作品显然褪去了对异乡浪漫化的遐想,从而露出现实的肌理,同时,画面里的细节和线索,也折射出法国社会与移民之间更接近本质的相处模式。
2024年5月31日,上海碧云美术馆“看见法兰西”展览现场。图中左侧为高岩作品,右侧为陆元敏作品。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上海摄影师惟祺的作品《彼岸·巴黎》与高岩的系列形成了对线区的唐人街,因为一代代华人移民的到来,这里成了具有亚洲特色的商业区。惟祺的镜头对准唐人街上的中华料理餐厅,且选择在夜晚拍摄,霓虹灯的光怪陆离和惟祺选择的拍摄方法——比如倾斜像用盲拍手段拍下的餐厅里用餐的人,表现出移民漂泊辛苦的奋斗。
多年以来,艺术家刘勃麟观念先行的艺术语言已深入人心,他常把自己经过彩绘的肉身隐于环境之中,借此展示个体与世界间的关系,而他与法兰西相遇的故事看起来与他其他作品没有形式上的区别,唯有被其选择呈现的环境本身兀自叙述着差异,无论是德拉克洛瓦的绘画、电视台演播室,还是卢浮宫,无不彰显着法国传递给世界的精神与文化。
除了以上这些以摄影画面作为作品展出的摄影家艺术家,陈箴、黄永砅、沈远、徐敏、王度、严培明、杨诘苍——这些受到国际和法国艺坛高度认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和工作照在展厅里另一处空间里集中展示。这里的影像可被视作他们为各自艺术创作及其过程所做的记录,可以让人了解在法国生活的华人艺术家的工作和生存状况。这个空间也可以看成建立起通往他们主要作品和艺术的一个通道,同时也是对他们为中法文化交流所作贡献的致敬。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和中国人只是被看的对象,摄影术发明后,中国被众多的法国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拍摄了。这种单向的观看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地改变了……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两国建交为两国人民的来往交流带来了巨大的动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不仅仅是中国人走向法国,也是中国人走向法国并且观看(包括以摄影的方式观看)法国得以可能的时代的到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具主体性地通过他们掌握的视觉手段‘睁眼看世界’的时代的到来。”如策展人顾铮在前言中所写到的,该展不仅可以被视作一些个案的集合,视作一次次拥有中华文化背景的当代摄影家与艺术家们在与法国相遇时产生的灵感与实践,亦可通过这场集合感受到两国多年文化交流大背景下的成果,“被看见的法兰西”早已不像过去那样呈现出单纯的异国乌托邦景象,它相对复杂、丰富、多层,在“看”这个动作越来越简单化、扁平化的时代,展览里这样的观看与思考显得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