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摄影为时间轴回望20世纪光景(六):时尚、先锋与革新
太空竞赛,柏林墙起,古巴导弹危机,各种亚文化,女性和黑人平权运动,风暴频起的1968年……林林总总,构成了社会、政治、文化剧变的1960年代。康泰纳仕这十年的影像汇聚了来自时尚、政治、音乐和电影界最为多元化的人物,正是从他们身上展示出从1950年代的保守主义到1960年代积极革新的勇敢转变。
左图:《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法国艺术家、国际象棋玩家与作家,20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驱),摄 /乌戈·穆拉斯(Ugo Mulas,1927-1973,意大利摄影师),1964;右图:身着纪梵希的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摄 /伯特·斯特恩(Bert Stern,1929-2013,美国商业摄影师),1963
左图:《索菲亚·罗兰》(Sophia Loren,1934年至今,奥斯卡首位意大利籍影后、第一位凭借非英语表演获得奥斯卡奖的演员),摄 /伯特·斯特恩(Bert Stern,1929-2013,美国商业摄影师),1963;右图:《费里尼夫妇》(Federico Fellini,1920-1993,意大利电影大师;Ciulietta Masina,1921-1994,意大利演员、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摄 /欧文·佩恩(Irving Penn,1917-2009),1965
下图左边这位帅哥是出生于苏联的芭蕾舞演员和编舞家鲁道夫·努里耶夫,这位20世纪最耀眼的舞蹈明星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古典芭蕾中男舞者仅作陪衬的状况,为舞蹈界开辟出全新领域。
纽约在二战后已成为全球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心,受到流行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刺激,新一代艺术家大多举起反传统的大旗,波普艺术的开创者安迪·沃霍尔、美国当代艺术代言人贾斯珀·琼斯(Jasper Johns,1930至今)、“废金艺术”雕塑家约翰·张伯伦均于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正值盛年的时尚摄影师也在1960年代火力全开,与欧文·佩恩旗鼓相当的中流砥柱当属出生于美国的法籍摄影师威廉·克莱因。二战时,加入美国陆军的威廉·克莱因曾先后驻扎德国和法国,退伍后便永久定居于法国。没有接受过任何摄影专业训练的威廉·克莱因是天才型选手,在1950年代成为《Vogue》摄影师后,他以反讽的切入视角描绘时尚的手法被认为具有革命性意义。
威廉·克莱因“怼脸”过法国新浪潮电影奠基者之一让-吕克·戈达尔,也“登”上过《2001太空漫游》中的“空间站”。1960年代出现了很多留名电影史的名片,意大利电影巨匠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的《放大》(Blow-Up)是其中一部。影片的男主角是一名时尚摄影师,据说参考了当时几位著名摄影师的形象杂糅而成,英国时尚摄影师约翰·考恩便是最重要的参考对象,他在伦敦的摄影工作室也是拍摄《放大》的主要场景。
约翰·考恩的摄影风格以活跃时髦、欣快兴奋而闻名,这种风格正契合“摇摆”的六十年代。「摇摆六十年代」出自「Swinging London」一词,以伦敦为中心,发生于1960年代中后期的青年运动随着英伦时尚和摇滚乐的扩散逐步影响全球。英国超模崔姬被视为最能代表「摇摆六十年代」的面孔,她曾做过大卫·鲍伊唱片封面的女主角,也是第一位按小时收取高额薪酬的模特。1967年,当她来到美国时引起巨大轰动,类似的场面发生在模特身上实属罕见。
英国摄影师、导演大卫·贝利在塑造「摇摆六十年代」形象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因拍摄时尚和肖像作品而与演艺名流及英国皇室成员交好,也因此成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明星摄影师”,《放大》中男主形象的其中一部分亦借鉴于大卫·贝利。他一生有过四段婚姻,其中一位是“欧洲最伟大的女影星之一”的法国女神凯瑟琳·德纳芙。
大卫·贝利“捧红”过不少模特,最大牌的是英国超模及演员珍·诗琳普顿,她同样是「摇摆六十年代」的当家面孔。下图中与她同台的是美国演员、音乐家和舞蹈家小萨米·戴维斯,戴维斯当年在美国大受欢迎,所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了娱乐圈因种族歧视而带来的重重障碍。戴维斯于1960年代因在音乐剧《Golden Boy》中的出色表演获得托尼奖提名,该剧也是百老汇首次出现跨种族吻戏的剧目。
在1960年代的杂志中,像珍·诗琳普顿和小萨米·戴维斯这样跨肤色的合作并不多见,而英国著名摄影师帕特里克·利奇菲尔德为美国非裔女星玛莎·亨特拍摄的裸体作品更是对西方传统审美的极大挑战。1969年,玛莎·亨特登上《Vogue》英国版封面,标志着针对白人读者的主流杂志逐渐开始“真正”接受有色人种。
帕特里克·利奇菲尔德的母亲与英国皇室沾亲,他因而成为皇室御用摄影师,伊丽莎白女王登基、戴安娜王妃婚礼等皇室官方照片均出自帕特里克。在数字时代到来后,帕特里克还是数字摄影领域的先驱人物。
帕特里克·利奇菲尔德和大卫·贝利并肩成为《Vogue》在「摇摆六十年代」最重要的英国摄影师,二人均由自1963年接任《Vogue》主编的戴安娜·佛里兰(Diana Vreeland,1903-1989)招募而来。这位身为英美时尚文化专家的“时尚教母”以大胆鲜明风格著称,她将《Vogue》往前又推了一步。
在戴安娜·佛里兰任职主编期间,黑人名流亮相于《Vogue》的次数日益增多,但与他们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相比,这样的曝光量依旧显得极为不平等。为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美国非裔群体在1960年代做出了很多努力,首位享誉国际的美国非裔女高音李奥汀·普莱丝就是民权代表之一。李奥汀·普莱丝同时也是“当代美国歌剧界最高艺术标准”的代表,被誉为“拥有”阿依达(威尔第歌剧女主)这个角色长达三十年之久,她所取得的成就可谓空前绝后。
美国作家、诗人、剧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同时也是活跃于这一时代的社会活动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在关注20世纪中叶美国的性解放运动和种族问题。
为詹姆斯·鲍德温拍摄肖像的是闻名四海的瑞士裔美国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他的名作《美国人》“改变了摄影的本质”,至今“可能依旧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摄影画册”。《美国人》出版于1958年,随着又一个十年的结束,整个世界在摇摇摆摆间即将步入新一个十年。而1960年代也留下了它的遗产,嬉皮士运动、迷幻文化、波西米亚风格的诞生……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时尚、音乐和美学。